近日召開的全國文明辦主任會議對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作出了部署,今年將評選表彰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和首屆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對一座城市來說,全國文明城市是最耀眼的名片,也是含金量最高的榮譽。
其創建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涉及各行各業,事關千家萬戶,能夠創成確實非常不容易。
從2005年開始,中央文明委每三年評選表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至今僅有305個城市突破重圍、獲此殊榮。
不過,辛苦創下后,文明城市每年還要接受復評。想要“守牌”,一點也不比“創牌”容易。
回顧這些年,很多老牌文明城市能屆屆蟬聯,但也有不少城市會中途“丟牌”或“停牌”。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
筆者仔細梳理,發現有些城市在創建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偏差:
一、重“硬件”改善,輕“軟件”培育
有的城市在創建過程中,往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忽略了創建的本質是精神文明建設,處理不好文明城市創建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重高顏值、輕高素質,重硬件、輕軟件,誤本為末、倒末為本。
筆者因工作關系,常與基層創建同志交流,聽到不少人會說:“今年,我們創建工作真的很重視,道路、綠化、老舊小區等改造力度空前?!币灿腥藭f:“我們天天掃街掃樓,清理出了過去多年都沒有清理掉的垃圾?!?/span>
從這些話語中,我們能感受到不少城市為創建而付出的努力,但也側面反映出,有的城市對于文明城市創建的理解,還多停留于表面,把大量的創建精力花在設施建設、環境美化、衛生保潔等“硬件”提升上,而忽略了對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等“軟件”的培育。
試想,精神文明建設有欠賬,人的不文明陋習不改變,縱使投入再多精力,文明城市創建也如同竹籃打水、白費力氣。
二、爭創時上進,創成后躺平
有些城市“創牌”時兵強馬壯,建機構、定制度、抽人員、投經費,只要創建需要,一切優先安排。但拿到牌子后,高速運轉的馬達立馬按下暫停鍵,認為只要牌子到手,創建就能一勞永逸,沾沾自喜、放棄追求,撤機構、撤人員,創建工作靠吃老本混日子。
在日常督查中,筆者時常聽到這樣的“真心話”:“牌子都拿到了,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創了!”“我們現在沒錢沒人,工作推不動啊!”言下之意,目前的現狀是冰凍三尺的“鍋”,無法解決,也不想解決,一副躺平、擺爛的姿態。
正所謂“坐吃山空終成空”,有些文明城市在高光時刻容易迷失方向、放松懈怠,就像掉進米缸的老鼠一般,逐步喪失斗志,無法走出舒適區,創建成效就這樣被一點點消磨殆盡。
三、不腳踏實地,愛耍小聰明
在快節奏的當下,做事耍小聰明、走捷徑,短期內也許能獲取成功,但長遠來看,往往會陷入困境。
有的城市錯誤地認為,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只要臨考抱佛腳、臨渴掘掘井,就可以順利通關,重“評時”而輕平時。日常管理時,對創建亂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測評臨近時,突擊掃街掃樓、突擊嚴管嚴守、突擊關門鎖店;測評一結束,立馬偃旗息鼓,各種亂象死灰復燃。
如某地城管部門把市面所有共享單車堆積到垃圾場,讓共享單車玩“失蹤”,被媒體點名批評。有的城市還會因車輛未按規定停放,臨時在違停車輛周邊張貼黃色膠帶,充當停車區域,被人詬病。甚至個別城市還會出現老舊小區改造“樓下刷新刷白、樓上滿是牛皮癬”等荒唐現象,折騰干部、干擾群眾,引發不滿。
如此創建,就是“一陣風”,風過無痕;搞投機,弄巧成拙。
四、亂扣帽子,過度泛化
有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喜歡把原本正常的城市管理、行業管理等工作,冠上“創建”名義,打上“創建”旗號,有關的無關的,統統裝進創建這個筐子里。
如某地曾把市民吃飯“吧唧嘴”、公共場合摳鼻子、穿著拖鞋逛超市等列入不文明行為。連網友都忍不住發問,穿拖鞋是不少市民在夏天時的生活習慣,為什么不能穿拖鞋逛超市?那以后穿襯衣少系個扣子出門,是不是也算不文明行為?
另如,某地一家酒店服務臺上擺放著“為創建文明城市,請您主動登記后入住”的溫馨提示。試問,如果不創建文明城市,入住酒店就可以不用登記了嗎?
“文明城市創建”這一載體,是好用管用,但切忌亂用濫用。否則,不僅誤導了群眾,給創建帶來負面影響,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
五、做事急于求成,把握不好分寸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文明城市創建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地方黨委政府相當重視,但把握不好分寸、掌握不好度,常常會“大踩油門”“用力過猛”。
如某地在迎檢期間,臨時加強城市管理力量,實施“人海戰術”,十字路口過量配備交警、協警、志愿者,多的數十人,少的七八人,從早到晚,不分時段。乍一看是重視,實則是不自信;再一看是人多,實則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類似的事情也不少見,如有的城市“強拆沿街商家牌匾上含有經營范圍的字體”“掃土稱重看衛生打掃得干不干凈”“舉著大剪刀剪平菜葉、剪齊帶魚尾巴”,有的甚至會臨時調整居民生活垃圾收集時間、學校上下學時間,實施“過度助力”,走偏路線、令人不解。
六、小隱患不除,大事故難防
“負面清單”就如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一般,是文明城市創建的規則底線、紀律紅線,大大小小涉及40項內容。一旦有文明城市突破底線、觸及紅線,“負面清單”就會生效啟動,輕則罰分、通報,重則停止資格、取消榮譽。
近年來,不少文明城市就因觸及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處置不當引發大范圍負面輿情等重大“負面清單”,被停牌、丟牌。
如某地一個社區集貿市場發生重大燃氣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被停止全國文明城市資格一年。據當地新聞發布會通報,該涉事企業主體曾對130次燃氣泄漏報警等系統性隱患熟視無睹。
正如筆者之前在《別讓一個負面熱點害了一座城》剖析過那樣,這些觸及“負面清單”的重大事故,表面上看似某個人或某個企業的不負責行為導致,帶有一定偶然性,但往往暴露的是一個領域的工作在憂患意識、方法路徑、制度機制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缺失。
一個“小隱患”、一個“小漏洞”,不及時排查、不及時疏堵,必將積小為大、變少為多,釀大事故、食大苦果。
七、忽視群眾立場,想當然作決策
少數城市在推動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忽視人民群眾立場,常常陷入不顧城市發展規律,想當然作決策、辦事情的“怪圈”。
如某地過完年后,城管走上街頭,撕下臨街商鋪張貼的春聯和“?!弊?,以“維護城市市容市貌”,引起群眾不滿,既破壞了傳統習俗,也給文明創建與城市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
還有的城市在創建過程中,容易把創建當作某個部門或是幾個部門的“專題事”,忽視了群眾的主體力量,忘卻了創建是全社會的“大家事”,用自己的“大包大攬”,換來了群眾的“無感”,拉開了創建與群眾的距離,陷入“干部干、群眾看”“干部叫苦、群眾不滿”的泥潭,致使創建成效難以維持,走不穩,也走不遠。
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絕非一勞永逸、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用心、用情、用準力,堅持為民初心、群策群力,腳踏實地、久久為功,才不會跑偏走歪、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