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的非遺資源燦若繁星。從東到西,由古及今,豐富多樣的非遺,不僅滿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還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
“十三五”期間,我州累計接待游客4.83億人次,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00.55億元,其中非遺旅游占比50%以上。非遺之所以能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巨大活力,這得益于黔東南州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黔東南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系列批示指示精神,深化“一體兩翼”(以保護為本體,加強傳承和利用促進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賦能鄉村振興。
保護為體 緊盯文化根脈
保護是最好的傳承。
我州先后出臺了《黔東南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實施計劃(2017—2020)》《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黔東南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黔東南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群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等政策性文件,同時頒布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非遺及其依存的人文生態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黔東南州排查到非遺資源線索5200條,形成調查資料50余冊,并建立健全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項目名錄體系,現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項3處(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56項78處,位居全國同級市州之首;省級非遺218項307處,居全省第一;州級非遺329項417處,縣(市)級非遺1590項。在整理中,出版了系列非遺叢書。同時,啟動實施非遺數字化記錄工程。目前已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服飾等34個項目及15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記錄成果圖片2.3萬張、視頻1.1萬條、音頻500小時,累計容量超過10TB;正在開展40名省級、州級瀕危項目傳承人,以及苗族刺繡、侗族傳統紋樣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初步建立了黔東南非遺圖、文、音、像“四位一體”數字化保護系統。
傳承為翼 緊盯以人為本
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我州已建立完整的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現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48人、省級170人、州級294人、縣市級4013人,形成老、中、青結構合理的傳承格局,要求傳承人到校園、社區開展傳習講授活動,每年根據年度考核結果,對不同層級傳承人發放相應的傳習補助經費。2017年率先全國創新制定并開展“州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群”評審認定工作,極大調動非遺群體積極性,增強非遺傳承隊伍活力。同時開展非遺傳承人職稱認定,提升社會認可度,增強傳承人文化自信心。
我州連續舉辦侗族大歌、苗族民歌等百村歌唱大賽活動和“中國丹寨非遺周”“貴州非遺技能大賽”“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黔東南峰會”“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中國國際民歌合唱節”等大型活動,圓滿完成2018年央視春晚黔東南肇興分會場和2022全國鄉村“村晚”臺江、施秉、黎平、凱里分會場活動。同時,建成一批綜合性非遺展示館。先后組織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參加英國倫敦時裝周“中國之夜”、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濟南)非遺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活動。完成創作《仰阿莎》《侗族大歌》等一批非遺精品劇目和影視劇,聯合CCTV-1《中華民族》欄目拍攝制作并播放《印象黔東南—民族節日》《印象黔東南—民族技藝》等紀錄片,拍攝制作并廣泛投放《民族原生態 錦繡黔東南—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題宣傳片》。近年來,國家級和省級媒體報道非遺保護成果文章超過200余篇(次),傳承活力明顯增強。
利用為魂 緊盯融入生活
黔東南對非遺文化以保護為主,并進行適度開發,讓非遺文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
“十三五”期間,黔東南州累計完成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超過5萬人次,為非遺“小商品、大企業”的產業集群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以入選《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苗繡、侗繡、苗族蠟染技藝等11個非遺項目為基礎,充分發揮83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作用,形成了刺繡、銀飾、蠟染、竹編、酸湯、醫藥等具有黔東南地理標志性的一批非遺企業。同時,涌現出國家級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如黨的十九大代表、苗族銀飾傳承人吳水根,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苗族刺繡傳承人韋祖英,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侗族刺繡傳承人陸永江等。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黔東南州傳統手工藝類、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得到充分發展。
我州創新探索“123”(即1深挖、2串聯、3植入)非遺融合發展模式助力精準扶貧,賦能鄉村振興?!?深挖”即非遺+村落,就是深度挖掘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紅色文化村落中的非遺,就地開展“一村一品”美麗非遺主題鄉村旅游建設。
“2串聯”即串節慶、聯線路,就是以現有民族民間節日380余個特別是達萬人以上的120余個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打造節慶品牌活動;同時依托現有非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級3處、省級23處、州級26處、縣級119處,公布認定168處州級非遺傳習中心(展示館、傳承基地、傳習所)、85處州級非遺保護傳承教育示范基地、20家州級傳統工藝“名師大師工作室”等規劃推出“魅力黔東南多彩非遺體驗走廊”“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等研學體驗游線路?!?植入”即非遺移入景區、商城和搬遷社區,如成功推出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非遺旅游小鎮,并引進非遺傳承人及地方特色非遺項目進駐丹寨萬達非遺小鎮、從江縣鑾里非遺小鎮等一批特色文旅商城,同時對全州59個移民搬遷安置點新建蘆笙場、鄉愁館、“媽媽制造”工坊等,落實人走藝隨。這些“非遺+”,實現了非遺育民惠民富民勵民,帶動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保護傳承發展非遺,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黔東南州將始終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記者 宋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