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度春風來,苗山侗水展新姿。
黔東南的靚色,來自于蔥翠青山;黔東南的底色,來自于逶迤綠水。青與綠,共同交織成錦繡黔東南的原色。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其害大矣。錦繡黔東南,拒絕污染,必須把水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
近年來,我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忠實踐行“兩山”理念,通過構建“五個體系”,有力保障碧水保衛戰向縱深推進,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全州水環境質量穩居貴州省第1位,全國排名從2019年第10位、2020年第8位、2021年第4位,提升到2022年全國第3位。
——構建水環境保護法制體系
2019年12月1日,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批準《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氵舞 陽河流域保護條例》
該地方性法規的頒布實施,是我州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水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的又一具體成果。
生態保護,法制先行。近年來,我州持續推進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斷夯實法治根基,先后頒布實施眾多地方性法規,完善地方水生態環保法制體系、織密保護網。
同時,建立“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聯動工作機制”“打擊環境污染違法犯罪行為銜接工作制度”“檢察機關與生態環境部門銜接配合工作機制”“人民法院與生態環境部門銜接配合工作五項機制”,從嚴打擊生態環境領域違法犯罪;持續開展生態環境領域打非治違、從嚴開展礦山及畜禽養殖等專項整治行動,從嚴整治一批群眾身邊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
2022年以來,全州出動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人員5964人次,檢查企業2587家次,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57件,罰款金額312.8萬元,查封扣押3件,停產限產1件,移送公安機關3件。
堅持科學立法,厲行嚴格執法,有力保障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構建水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水生態保護,關乎人民福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將之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
高位推動,應有之義。我州成立以州委書記為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以州委書記、州長任“雙組長”的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始終保持高位運行、高效運轉,一體推進全州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壓實責任,刻不容緩。先后出臺了《黔東南州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黔東南州生態環境保護 “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黔東南州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壞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制度,細化措施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媒體輿論監督作用地位更加凸顯。
嚴格考核,勢在必行。將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情況納入《黔東南州縣(市)綜合目標績效考評辦法(試行)》《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黔東南州州管干部實績民主測評辦法》重點內容,持續深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格局。
完善制度,健全機制,狠抓保護,成效彰顯。2022年7月,生態環境部對全國23個地方一批好的經驗做法進行通報表揚,黔東南州水環境治理經驗做法被作為貴州省唯一典型經驗列入。
——構建水環境保護治理體系
凱里市爐山鎮甘壩村,景象怡人:每戶村民家污水管道一根連到廚房,一根連到廁所,兩根污水管匯入到屋外的處理池,實現了污水“全收集”。
這是我州污水治理實踐的一個縮影,印證了大力加強水環境保護能力建設的不懈努力。
污水治理,“重”在城鄉一體。全州已建成城鎮(鄉)污水處理廠178座,設計處理能力39.193萬噸/日,建成污水收集管網2496.89公里,在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全覆蓋的基礎上向建制鄉拓展延伸。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基礎得到夯實。
治污減排,“要”在創新舉措。堅持把“雙十工程”作為倒排重點區域、行業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全面達標排放的創新舉措,實行全面排查、滾動治理,完成“兩江一河”干流共91個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工作,推進精準點源治污。
水晏河清,“根”在源頭治理。昔日的魚洞河,煤礦酸性廢水橫溢,水體渾濁,而今的魚洞河,自從開展針對“污染源頭和通道”治理后,水質得到根本性轉變,實現“治黃變清”,探索形成喀斯特地區廢棄礦山酸性廢水“關水生態污水治理”的黔東南路徑樣板。
——構建水環境保護監管體系
2022年,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對第四季度9個市(州)省控斷面水質監測情況進行了核算,排名情況公布,我州高居榜首。
“拔尖”的背后,水環境質量“管控、監測、執法”三位一體監管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州共劃分86個水污染控制單元和206個涉水污染源,實行水環境質量清單化管理,運用“貴州省水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系統”“黔東南州生態環保大數據平臺”管理平臺,實現了全州水生態環境一張網、一張圖、一平臺的智能化管理。
建成地表水水質自動站33個,飲用水源水質自動站26個,“兩江一河”以及其他重要河流出境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
綜合運行“三三制”現場工作法,一體推進區域執法、交叉執法、聯動執法、專項執法,在各縣(市)均建立了區域聯合執法機制的基礎上,積極與銅仁市、黔南州、遵義市以及廣西柳州市等地區建立區域聯合執法機制,形成交叉執法常態化、區域聯動固定化、聯動執法規范化工作格局。
功夫下在平常,馳而不息、久久為功;考時,自然就能給人民群眾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構建水環境保護行動體系
行動是最好的表態,落實是最大的擔當。
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行動,我州聞令而行。出臺《黔東南州長江流域天然水域垂釣管理暫行辦法》,建立黔東南州長江流域天然水域禁捕聯動機制和長江流域禁捕水域網格化管理體系,系統開展“四清四無”行動、“漁政亮劍2021”專項行動,出動執法人員8369余人次,查辦查處涉漁違法違規案件200余起。開展“十年禁漁”行動宣傳,發放禁漁宣傳資料25.7萬份、置永久性“禁捕通告牌”317余塊、“禁捕警示牌”1641余塊,懸掛及噴繪禁漁宣傳標語750條,利用抖音、村村通廣播等平臺開展“禁漁通告”“十年禁漁、從我做起”倡議書等宣傳10萬余條次。
開展“零網箱”行動,我州令行禁止。全州各流域、各水庫內的養殖網箱全部拆除完畢,共拆除網箱9101畝。
落實河湖長制,推動向基層延伸。建立了州、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工作體系,并招募2168名河湖民間義務監督員和聘請4323名河湖保潔員,完成河湖“四亂”問題整治278個、河流河道劃界304條、河湖管理范圍劃定8026.32公里、河道綜合治理長度271.96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2.7平方公里。
堅決有力的行動,筑牢水生態安全屏障。水生物多樣性不斷呈現,魚翔淺底景色隨處可見,碧水東流,恰似錦繡,繪就黔東南大美河山。(記者 楊光洪)
[短評]
水清岸綠讓顏值更高氣質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好水污染、保護好水環境,就需要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span>
水是整個生態的核心,沒有水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文明。
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治水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黔東南州著力構建水環境保護法制體系、制度體系、治理體系、監管體系、行動體系“五個體系”,不斷壓實水環境保護責任,保障水環境安全,提升水環境治理水平,促進水環境質量提升,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
在生態環境部2022年通報表揚的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典型經驗做法的23個案例中,黔東南州水環境治理經驗做法是貴州省唯一典型經驗被列入和推廣。黔東南州治水取得一定成效離不開對水環境保護工作的探索和努力。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2022年以來,黔東南州國家和省共42個地表水考核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全省排名保持第1位,全國排名保持第2位,較上年同期提升了3個位次,黔東南“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景象正不斷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