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丹寨縣龍泉鎮高要梯田。 (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供圖)
凱里市爐山鎮。 (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供圖)
榕江梯田。 (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供圖)
每逢春季,雷山茶產業園區春意盎然、茶香撲鼻,嫩綠的新芽猶如雨后春筍般從茶樹上冒出,十分惹人喜愛。3月中下旬開始,這些茶葉將迎來采摘期。
高山云霧出好茶。雷山縣地處云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云霧繚繞,漫射光多,雨量充沛,無污染的自然環境是發展茶葉的絕佳之地,當地種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好,廣受外界青睞。
“遠方的客人歡迎來做客,我們不光有好酒,更有那好茶……”走進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大門,一曲悠揚的“敬茶歌”伴著茶香飄來,身著盛裝的苗族姑娘手捧茶碗迎接遠道而來的游客,在進入苗寨前首先要穿過飽含著健康、美滿等祝福的十二道“攔門茶”。
“茶非常好喝,滋味很醇厚?!苯K游客茅女士說,“苗族同胞們非常熱情,我們也很開心,這個‘十二道迎賓茶’很有特色?!庇蚊缯?,聞茶香,品茶味,并與美麗淳樸的苗族同胞們一起載歌載舞、合影留念,游客們紛紛為雷山茶點贊。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州西南部,是黔東南苗族文化生態旅游的腹地,素有“苗疆圣地”之稱,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貴州省生態產品價值機制實現試點縣,被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雷山縣生態資源豐富且稀有,全縣森林覆蓋率72.8%。生活在雷公山腳下的人民,靠山吃山。隨著林下經濟縱深推進,雷山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同時用好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有機結合,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助推雷山縣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2022年,雷山縣共接待游客733.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2.25億元。
雷山縣充分利用特色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堅持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有機結合。打造生態茶葉基地20萬畝,全力打造銀球茶、雷公山茶品牌,新增“兩品一標”認證證書5張,茶葉綜合產值完成10.88億元;充分利用林業資源重點發展有種植基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又是食藥同源的烏桿天麻;借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方傳統特色美食、《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專題提高產品雷山魚醬酸影響力,大力扶持魚醬酸系列特色食品加工業發展。
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因地制宜推進生態就業,雷山人民分享綠色發展紅利越來越多,逐步走出一條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民族地區、深山區“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黔東南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做好自然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依托資源稟賦,變生態價值為經濟價值,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擦亮“生態之州”名片,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曾經,地處錦屏縣啟蒙鎮一處狹小河谷地帶的三合村,因四面環山、地勢零碎、林多地少,大多數村民不得不外出謀生。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村黨支部因地制宜,積極謀劃,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林業優勢,打造中蜂養殖示范基地。
“村子植被豐富,花開四季,非常適合養殖蜜蜂,是理想的蜜源地?!比洗宸N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飼養員龍家權說,合作社以“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與村民進行利益聯結,實現村民全覆蓋。
如今,合作社生產的原生態蜂蜜,不僅通過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還申請“三禾蜂”商標,通過“線上+線下”模式,打通銷售渠道。目前,合作社養殖蜜蜂140余箱,帶動全村入股,推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因地制宜,從來都不是空談。黔東南州充分發揮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大力發展“林菌、林藥、林雞、林蜂”四大林下產業,通過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引導綠色生產方式,挖掘綠色發展潛力,推動綠色資本快速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帶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州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累計達720.24萬畝,全產業鏈產值累計達124.50億元,林下種植119.78萬畝,林下養殖108.13萬畝,林產品采集加工333.64萬畝,景觀利用158.69萬畝。全州已建成和在建百畝基地2236個,已經建成和在建千畝基地210個,已建成和在建萬畝基地21個。產業發展帶動農戶39.34萬戶。
春天的黔東南,青山疊翠,生機盎然。生態之州處處皆景、遍地聚寶、綠業成金。
走進凱里云谷田園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綠意盎然,瓜果飄香;來到麻江烏卡坪生態藍莓產業園,藍莓隨風搖曳,長勢喜人;鎮遠的花酒廠外,十里飄香;劍河的松林下,香雞成群……
生態美起來,產業興起來,百姓富起來!
優良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黔東南發展的核心優勢,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和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得到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黔東南的綠色發展畫卷正鋪展得更廣闊、更靈動,堅持走綠色發展新路,讓“大生態”成為黔東南的一塊長板,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靚麗,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群眾的“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王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