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cente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center><small id="ce820"><tr id="ce820"></tr></small><small id="ce820"><div id="ce820"></div></small>
<small id="ce820"></small>
百花枝頭競芬芳—— 黔東南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廣經驗綜述
時間:2023-03-10 09:54:56    來源: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 黔東南文明網    

  美麗富饒的黔東南居住著苗、侗、水、布依等民族,這里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化大觀園和生態文化博物館。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族團結印記熠熠生輝,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猶如一朵朵絢爛之花,在黔東南的歷史進程中綻放著絢麗光彩。

  近日,黔東南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貴州省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全國僅通過驗收的5個實驗區之一。

  對黔東南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時代賦予的機遇。

  黔東南享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鄉、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等諸多美譽。黔東南非遺文化更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國內外傳播中嶄露頭角,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貴州和黔東南民族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我州在非遺保護工作上蹄疾步穩,保護成果豐碩璀璨,不僅開創了非遺在當代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許多創建過程中的方法和措施也為全國各地提供了推廣經驗。

  自設立實驗區以來,我州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創新“非遺+”融合發展模式,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數據顯示,實驗區現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項3處,國家級非遺56項78處,位居全國同級地州市前列;省級非遺218項307處,居全省第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97處、州級54處、縣級913處,國家文物局備案博物館29家,珍貴館藏文物629件(套),10個苗族村寨和12個侗族村寨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些寶貴資源,是黔東南歷史文化的足跡,更是黔東南文化的“根”和“魂”,成為推動黔東南發展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

  與此同時,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國內外的觀眾和游客熟知,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迷人魅力。

  如何讓傳統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芒?我州堅持守正創新,在促進研學旅游體驗、利用“非遺+”融合發展模式實現綜合保護、讓非遺保護植入易地扶貧搬遷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

  為了讓黔東南的非遺如繁星般薪火相傳,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州通過對非遺項目的集中連片整體性保護,更好地保護非遺存續空間,優化文化生態。通過“非遺+”來加強保護傳承發展,如“非遺+鄉村”“非遺+研培”“非遺+旅游”“非遺+紅色文化”,對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的“出圈”,也讓越來越多非遺作品融入時代氣息、走進日常生活,熱烈地傳承下去。

  實驗區依托非遺傳習基地、傳習中心(所)、扶貧就業工坊、特色街區等場所空間,加強非遺研學游、體驗游,推出“魅力黔東南多彩非遺體驗走廊”、“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等活動。

  據了解,2020年黔東南侗族非遺深度體驗游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充分發揮了非遺旅游的獨特優勢,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注入新的內生動力?!笆濉逼陂g,實驗區累計接待游客4.83億人次,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00.55億元,其中,非遺旅游占比50%以上,非遺已成為實驗區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優勢。

  一花一草,皆可入畫,每一件非遺作品,都濃縮著黔東南人民對艱辛歲月的深切回眸及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在我州各大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內,“指尖技藝”已真正轉化為“指尖經濟”,助力搬遷群眾致富增收,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發展。

  據統計,我州整合資金5000多萬元,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組建40余支非遺傳承隊伍,建成一批蘆笙場、鄉愁館、非遺展示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支持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和民族工藝品加工銷售,真正實現文化惠民。(記者 陳雪村)

  1. 上一篇:人情減負——文明加分黔東南“合約食堂”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
  2. 下一篇:厚植綠色底色 提升生態顏值——黔東南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熊明慧

主辦單位:中共貴州省黔東南州宣傳部 州精神文明辦版權所有:黔東南文明網投稿郵箱:qdnwmwtg@163.com郵編:556000

ICP備案號:黔ICP備2021007315號-1

技術支持:黔東南融媒體中心

  • 志愿貴州小程序

亚洲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cente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center><small id="ce820"><tr id="ce820"></tr></small><small id="ce820"><div id="ce820"></div></small>
<small id="ce820"></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