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cente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center><small id="ce820"><tr id="ce820"></tr></small><small id="ce820"><div id="ce820"></div></small>
<small id="ce820"></small>
遺產豐富氛圍濃 特色鮮明迎客來—— 黔東南建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效綜述
時間:2023-02-28 10:43:58    來源: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 黔東南文明網    

  黔東南的歌舞是多彩貴州中最絢爛的色彩。在每次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黔東南的歌舞總迎來一陣陣喝彩聲;在貴州省運動會,黔東南的歌舞絢麗登場,贏得一致好評;在火出圈外的黔東南“村BA”中,黔東南的歌舞更是點燃全場氛圍。

  黔東南的歌舞為黔東南圈粉無數,這些歌舞吸引了中外游客紛至沓來,他們驚嘆,他們驚奇,他們由衷地說,要提高幸福指數就到黔東南。

  黔東南的歌舞僅僅是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黔東南既立足高遠,又腳踏實地。

  黔東南將建設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納入《黔東南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中提出:“以建設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載體,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著力構建科學有效、氛圍濃厚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成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蓖瑫r納入《黔東南州城鄉建設規劃》,規劃提出:“以歷史保護和文化傳承為內涵,突出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特征,建立以世界原生態民族文化遺產地為品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為龍頭,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特色街區、民族村寨、傳統村落等為補充,歷史性景點和文物古跡為節點的泛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边€納入《黔東南州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指出:“大力推進黔東南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州工作,推動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有機結合?!?/span>

  在立法保護層面,我州先后頒布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10余部民族自治地方性法規,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身上穿的是非遺、嘴上吃的是非遺,在黔東南非遺保護氛圍濃厚。由政府主導舉辦一系列大型活動,推動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全州各族人民自覺參與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保護傳承。肇興“世外桃源·人間樣板”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民俗宣傳展示活動、“非遺過大年·元宵喜樂會”2022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暨貴州云匠“村晚”系列活動,2022年“水韻貴州”中國施秉獨木龍舟節暨“佛黔文化旅游周”、非遺文創設計大賽、“樂享非遺迎新春”抖音直播暨非遺研學互動體驗線上線下系列活動,2022年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第五屆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賽、第三屆傳統戲劇展演活動和2022黔東南州銀飾刺繡博覽會等活動的舉辦,促進了非遺項目的區域性整體保護。

  在我州節日得到保護,非遺得到傳承。積極鼓勵指導群眾開展民族傳統節慶,通過“公助民籌、民辦公助”以及社會支持等方式,大力扶持、引導和鼓勵民間辦好民俗節日,讓廣大人民群眾自己過節,自己組織或主動參與到節日節慶各種活動,如苗年、侗年、壯年、水族卯節、侗族薩瑪節等影響力較大的民族節慶活動都由民間自辦組織,積極推動了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廣泛、可靠、長久、可持續的保護和傳承發展。

  非遺保護并非把非遺圈起來放進博物館。為了多渠道多方式宣傳助力實驗區非遺傳承,推動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廣泛宣傳,我州組織苗繡、苗族織錦技藝、泥塑(苗族泥哨)、苗族剪紙、思州石硯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酸湯魚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參加2022年中國施秉獨木龍舟節暨“佛黔文化旅游周”非遺展示展演,通過舉辦“佛黔文化旅游周”活動,黔東南州文化傳統資源挖掘情況得到了中央CCTV13新聞頻道的報道宣傳。劍河苗族飛歌組合參加2022武陵山原生民歌大賽,與來自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五省市13支原生民歌組合同堂競藝,并斬獲大賽二等獎。

  非遺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西江苗寨、鎮遠古城、丹寨萬達非遺小鎮、肇興非遺旅游小鎮等特色景區引進非遺傳承人及地方特色非遺項目進駐,探索出一條“以非遺小鎮為引領,以非遺展示館為骨干,以村落非遺傳習基地為支撐”的非遺傳習基地建設模式。

  2020年黔東南侗族非遺深度體驗游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充分發揮了非遺旅游的獨特優勢,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注入新的內生動力?!笆濉逼陂g,實驗區累計接待游客4.83億人次,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00.55億元,其中,非遺旅游占比50%以上,非遺已成為實驗區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優勢。(記者 王道東)

  1. 上一篇:繪就美麗和諧鄉村新畫卷——黔東南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走筆
  2. 下一篇:廣袤沃野譜新篇—— 我州推進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創建工作紀實
責任編輯:熊明慧

主辦單位:中共貴州省黔東南州宣傳部 州精神文明辦版權所有:黔東南文明網投稿郵箱:qdnwmwtg@163.com郵編:556000

ICP備案號:黔ICP備2021007315號-1

技術支持:黔東南融媒體中心

  • 志愿貴州小程序

亚洲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cente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center><small id="ce820"><tr id="ce820"></tr></small><small id="ce820"><div id="ce820"></div></small>
<small id="ce820"></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