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迎著春日暖陽,記者來到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漫步在村里的石板步道上,梯田里盛開的油菜花散發出淡淡幽香,干凈的通村水泥路串聯起一棟棟干凈整潔的吊腳樓,加上綠葉鮮花陪襯,顯得格外優雅風致,鄉村淳樸氣息十足,給人一種新鮮、舒適、宜居的感覺。
走進南猛村楊勝華的家,門前干凈整潔,擺放著一盆盆盛開的鮮花,小小的農家院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他們家的庭院雖然簡樸,但農具擺放整齊,院落和室內擺設有條理,房前屋后干凈整潔。
“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我們受益太多了,廁所改造干凈衛生,還很方便,院壩也漂亮了,連公廁都有了,真的想不到,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變成游客觀光拍照的地方……”看著村里每天都有新變化的楊勝華打心里高興。
南猛村僅僅是黔東南州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顏值更高、氣質更佳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黔東南始終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把農村改廁與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振興工作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大力組織實施鄉村庭院美化行動,將昔日的豬牛圈變成今日的會客廳,徹底消除沿襲千年的人畜混居和如廁陋習,真正實現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新跨越。
這幾年,南猛村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單位部門的幫扶支持下,全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鄉風文明等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們通過編制規劃來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實施人居環境整村設計,為整村環境整治提供最優方案,讓人居環境整治完美融入村莊寨貌?!? 國家鄉村振興局派駐南猛村第一書記蔡孟陽說,該村整合農業、環保、住建、東西部協作等資源力量統籌推進,投入290萬元資金攻堅整村地下管網建設,實施以獎代補,讓農戶從旁觀者變成實施主體,有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項目。
目前,南猛村已建成戶用化糞池193個、水沖式廁所129戶、地下管網3.7公里、無動力污水處理終端4處。農民群眾養成良好如廁和衛生習慣,全村污水處理得到徹底解決,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隨著環境得到良好改善,也帶動了該村群眾發展蠟染、釀酒、茶葉、蔬菜以及民族手工制作等庭院經濟,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郎德鎮,人居環境整治除了給南猛村人民帶來了“紅利”之外,該鎮上郎德村等村寨的人居環境也一樣得到改善。環境變好了,村寨變美了,旅游業也發展了起來,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游飯”。同時帶動周邊幾個村寨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銀飾、刺繡等特色服務業和手工業,不斷創收。
“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墻圍四邊”,臟、亂、差的生活環境,曾經是我州很多農村農民生活每天都要面對的民生問題,也是歷年來州委州政府最為關注、最想解決的民生大事。近幾年來,我州各地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從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到現在,我州已連續6年將農村廁所革命列入州政府工作報告十大民生實事之一。涌現出了臺江縣革一村SMC材料組合式廁所示范點、凱里市分散式太陽能污水處理設備示范點、凱里市平寨村集中型污水處理站示范點、劍河縣“一旱二水”新技術改廁模式等。以點帶面,展現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形成了新經驗,呈現了新亮點,取得了新成效。
2019年以來,劍河縣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以廁、污、垃治理為抓手,全面整治人居環境。目前全縣共投入廁所改造資金4940余萬元,建成垃圾收運體系,新建戶廁49716座、公廁266座;投入危房改造和透風漏雨整治36697萬元,實施農村危改19736戶,實施農村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11667戶;投入污水處理10900萬元,建成污水處理設施84處。
據了解,劍河縣因地制宜創新“一旱二水”新技術改廁模式,有效防控由于農村廁所改造技術不規范導致新的污染源?!皠涌h創新廁所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范例”于2019年在第一屆全國農村改廁技術產品創新大賽中榮獲應用推廣項目組一等獎,2020年逐漸在全國農村推廣。
如今,不論是在雷山,還是在劍河等其他縣的鄉村,走在村村寨寨的路上,以往的糞堆、垃圾堆都看不到了,以往“日曬雨淋、臭氣熏天”的傳統旱廁已成為歷史。隨著一項項惠民政策的陸續出臺、落地實施,不僅讓基層百姓用上了城里人的衛生廁所,也更改變了各地村容村貌和大家的生活習慣。一幅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正在黔東南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