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cente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center><small id="ce820"><tr id="ce820"></tr></small><small id="ce820"><div id="ce820"></div></small>
<small id="ce820"></small>
萬紫千紅總是春——黔東南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側記
時間:2023-02-23 09:19:14    來源: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 黔東南文明網    

  這里是歌舞之州,有81%的少數民族人口,488萬各族兒女,天生具有跳動的音符和多姿的舞步,是渾然天成的“全民歌舞團”,被列為中國苗侗風情國際旅游目的地。

  這里是生態之州,長期保持近70%的森林覆蓋率,是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目的地。

  這里是人文之州,鎮遠古城,舊州古城、隆里古鎮,承載著歷史的悠遠,苗年、侗年、苗繡、銀飾等5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西江千戶苗寨、肇興千戶侗寨等415個中國傳統村落和126個中國特色少數民族村寨,靜候您的尋奇探秘!

  ……

  黔東南人民擁有的這一切美好,得益于國家好政策的落地實施。近年來,黔東南州在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和地域文化生態系統性保護的同時,也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將文化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有效結合。

  從核心區雷公山到月亮山,從清水江木商貿易文化到隆里漢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社區,全州各級非遺中心多次派專人深入基層,踏遍黔東南州每一片土地,排查到非遺資源線索5200條,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個項目及15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各地為厚植民族文化根脈,傳承優秀非遺精神,也采取切實措施,構建“非遺進校園”傳承平臺,不斷拓寬非遺文化傳承領域,挖掘培養非遺傳承后備人才。

  “老師,蘆笙為什么會吹響呢?像唱歌一樣,好神奇!”“老師,學習之后,我們也可以像您一樣吹得好聽嗎?”為培養一批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2月15日,鎮遠縣報京鄉舉辦非遺傳承培訓班,前來學習吹奏蘆笙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躍躍欲試。這僅僅是黔東南州開展非遺傳承活動的縮影。

  據了解,通過示范學校的帶動,全州有1000余所學校常態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各縣市編撰民族文化鄉土教材60本20余萬冊,開設民族文化課程,聘請傳承人進校園授課;連續開展三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民族文化進校園成果展”活動,超過300所示范學校的1萬余名中小學生現場展示了非遺進校園成果。

  與此同時,黔東南州還撥付專項經費支持凱里學院招收五年制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大專班,免費培養學生1300余人;支持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系,開設苗族刺繡、苗族銀飾、苗族蠟染等特色專業,推動非遺職業教育發展,為非遺保護傳承、轉化利用奠定人才基礎。

  為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和管理,黔東南州建立健全傳承人保護體系,并建成了完整的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出臺政策規范管理各級傳承人,明確傳承人必須每年新增帶徒數量,做好進校園、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的非遺傳承、傳播工作,確保非遺有效傳承。

  近日,記者來到雷山縣龍頭街道城南社區非遺就業工坊看到,隨著織機踩板發出“噔、噔”的響聲,七彩的絲線在踏板交替牽動著,一條條細密繁復的織錦圖案逐漸織成。此時的繡娘們有的在剪線頭,有的在整理剛織成的織錦,一派忙碌。

  這家非遺就業工坊的負責人叫甘小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織錦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不僅傳承苗族織錦技藝,還帶動當地婦女致富,并通過快手等新媒體平臺,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苗族織錦?!拔也粌H帶姐妹們學會生產、加工和銷售苗族刺繡織錦工藝品,還希望培養出更多的織錦非遺傳承人,讓苗族織錦走出大山,讓更多人了解黔東南的民族文化?!?/span>

  正如甘小芝所說,黔東南州在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過程中,力爭走出一條創新與傳承并進的新路,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全州各地多措并舉,不斷加強對重點區域整體性保護,優化文化生態,擦亮文化品牌,彰顯文化特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經過全州上下共同努力,黔東南州先后被國家列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全國首批15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中國·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入選中國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文化生態保護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效越發明顯。(記者 余天英)

  1. 上一篇:民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融合發展綜述
  2. 下一篇:為奮力譜寫錦繡黔東南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凝聚團結奮進磅礴力量——2022年黔東南州統一戰線工作綜述
責任編輯:熊明慧

主辦單位:中共貴州省黔東南州宣傳部 州精神文明辦版權所有:黔東南文明網投稿郵箱:qdnwmwtg@163.com郵編:556000

ICP備案號:黔ICP備2021007315號-1

技術支持:黔東南融媒體中心

  • 志愿貴州小程序

亚洲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wb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wbr>
<center id="ce820"><noscript id="ce820"></noscript></center><small id="ce820"><tr id="ce820"></tr></small><small id="ce820"><div id="ce820"></div></small>
<small id="ce820"></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