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凱里市龍場鎮黃臘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斷增強村居服務黨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聚力打造最具人氣黨群服務中心。通過堅持黨建引領、村民自治、依法治村、德育結合、鄉村建設行動等著力打造“五新”鄉村取得實效。
堅持黨建引領,聚力打造基層組織新堡壘。始終堅持將強化基層黨支部建設作為推進組織振興的“堡壘工程”。一是建強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新。在市委組織部、幫扶單位及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一站一室一中心”標準化規范化,成功建成寬敞明亮新的黨群綜合服務中心。二是選優配強新一屆村級班子建設,指導建立健全村級配套組織,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發展壯大民主自治隊伍,深入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居民自治能力顯著增強。三是提升干部綜合能力。扎實開展農村黨務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培訓,促使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取得實效,鍛造敢于擔當、干事創業的農村干部隊伍。四是健全完善村委會成員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民主評議等制度。規范村級權力運行機制,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遵守村規民約,發揮村規民約在組織振興、振興鄉村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堅持民主自治,聚力打造共治共享新動能。一是筑牢換屆選舉。通過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把政治堅定,品德高尚、熱心為群眾服務的年輕同志選拔到班子中來,新成立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學歷、能力、報酬及年齡結構實現“三升一降”,各項服務能力大幅提高,辦事效率顯著增強。二是搭建議事服務平臺。依托村級“一站一室一中心”活動載體,出臺協商議事規則,讓村民群眾參與到村級各項事務中來,由“旁觀者”直接變成“參與者”、“實施者”和“受益者”,真正做到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依靠村民自治搞好農村社會治理。三是落實“四議兩公開”。規范村級組織運行能力,提升群眾參與度和村級監委監督作用,在落實執行基礎上,鼓勵群眾通過黨員大會、群眾代表大會、村民大會等渠道對村級組織運行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四是壯大村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強堡壘的重要抓手,通過探索推行100畝國儲林林下中藥材、50畝有機蔬菜以及提升優化本地紅薯酒、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集群,促進村集體經濟得到有效發展。
堅持依法治理,聚力打造鄉村治理新圖景。在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基礎上,該村堅持依法治村、民主協商等治理模式有效突破新圖景。一是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弘揚法制宣傳精神,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定期不定期組織村民群眾開展法制宣傳宣講,推動法制教育進農村、進組、進百姓家。引導村民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等。二是完善村規民約。聚焦村民自治,通過修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組織村民群眾代表召開會議,定規矩、立良俗、破陋習、扶正氣,以規立德滋養文明村風,抓實鄉風文明,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是健全矛盾糾紛調解體系。通過推行平安鄉村建設活動,不斷提升新的“楓橋經驗”,重點圍繞鄰里糾紛、個人所求、婚姻家庭等群眾息息相關的問題,健全矛盾多元化調解機制,打造“一站式”矛盾調解服務中心。四是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依托全市“法律明白人”培養計劃,全村配齊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通過參與普法宣傳、法律服務及矛盾糾紛處理等,快速建立健全村級法律服務平臺,村民法律意識逐步提升。
堅持德育結合,聚力打造鄉風文明新風尚。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同時,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治理的基礎工作來抓。一是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效發動駐村工作隊員、退休村干、退役軍人、黨員、婦女、學生等群體,組建3支志愿服務小分隊,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二是突出文化惠民富民工程。充分挖掘弘揚苗家淳樸文化,提煉宣傳農耕文化、酒席辦理等典型事跡,深入移風易俗,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村和諧發展。三是強化倡導移風易俗。充分用好《村規民約》、“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調動村“兩委”干部、小組長、網格員、聯戶長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形成良性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四是弘揚榜樣精氣神。積極開展文明家庭示范戶、道德模范以及庭院美化文明戶等評選表彰活動,鼓勵村民群眾自覺增強品德修養及文明素養雙提升。
堅持鄉村行動,聚力打造和美鄉村展新顏。堅持州市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庭院美化創建工作。一是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組建村莊清潔衛生先鋒隊,開展“組組比特色、戶戶比清潔”環境衛生工作機制,村莊清潔風貌取得大變樣。二是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整治。切實完成了全村6個村民小組飲水工程建設,全村212戶群眾污水管網工程改造,完成全村通村通組太陽能路燈安裝及電改175戶、廚改灶改各141戶;同時,因地制宜開展黃臘-水星組庭院美化規范40余戶果園、菜園改造等,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三是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扎實開展戶外衛生廁所改造項目,堅持應改盡改,縱深推進公共衛生廁所改造,目前全村完成178戶戶外衛生廁所改造和1座公用衛生廁所改造,村級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四是積極開展庭院美化示范創建。該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立足本村實際,積極開展庭院美化創建工作,爭取幫扶單位、鄉賢人士等資金支持,實現共建、共創、共謀、成果共享的創新機制,極大提升了村黨支部組織力、號召力、凝聚力,實現以“黨支部+”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共繪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心圓”。(潘仁福)